关灯
开启左侧

英语你的绩优股,我的垃圾股

[复制链接]
逍遥雨 发表于 2010-5-8 13:5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据统计:市场普遍疲软 英语产业年产值却突破百亿

据估算:每年在学习英语上的浪费也数以亿计

经济篇

无论是真相还是假象,有一种现象在不断地暗示我们:不学英语,难以 生存。

有经济学家指出,我国95%以上的行业和产品已基本实现了供求平衡或供 大于求,惟独教育远远未满足需求,仍是卖方市场。英语教育尤为如此。


一个山西下岗职员问他的老同学,“你在北京见识广,给我指条路,现在干点什么能赚钱。”老同学没犹豫地告诉他:“租间教室,租几个老师,办个英语班,包你赚钱。”


一位搞外语培训学校的校长说,“现在我不用做广告,只需在街头摆个摊,把学校的招牌一打,就说我们是外语培训学校,用不了一天,招上个几百人跟玩似的。”


新东方学校1993年10月建校时,创业资产为零,2000年教学收入为 9000多万元,成为全国最大的出国考试培训基地和口语及基础英语培训基地。而在收费昂贵的华尔街学英语,则几乎变成了“我是白领”的代名词。

各外语学校争先恐后地开班讲英语,连阿拉伯语系也办起了英语培训班。

任何事物由最初萌芽逐渐演变成一种狂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利益的驱动。在大多数英语淘金者还没淘到金子时,开金矿的已赚得盆满钵满了。而前仆后继的淘金者仍执迷不悔地做着发财梦,直到最后赔得血本无归,有人统计,每年在英语学习上的浪费数字惊人。

在市场疲软的时候,英语却异军突起,成了旺销的商品,尽管货架上根本没它的位置

一路飙升的英语股

有人暴富,有人亏本。如果把英语学习看做是投资一只股票的话,在分析了英语板块的大盘走势后,最广泛的大众还是得出了同一个结论——做多英语。

■最被股评家看好的个股

英语培训股 目前中国共有外语培训教育机构超过3000家,英语培训学校的学费根据培训内容、课程安排的不同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平均收费标准为每人每小时10元至20元。以新东方学校为例,学校1993年10月建校,创业资产为零,近几年新东方学校平均每年培训学员四五万人,6年里听过新东方各类讲座的学员总数达10多万人次,2000年新东方的教学收入为9000多万元,目前是全国最大的出国考试培训基地和口语及基础英语培训基地,俨然成了资产雄厚的“武林泰斗”。

强大的需求加上市场化运作使任何一种经营模式都能赚钱。李阳的疯狂英语强调极限口语的突破;许国璋英语胜在系统化练习;华尔街英语则反其道而行之推出“多元化学习”的概念,细想无非是把有血有肉的教师换成了电脑。没准有一天,会有人在提出个“压迫式英语学习法”,把学生扔到一大堆讲英语的人中,不给他吃、不给他穿、用强大的生存压力逼出他的英语来。

英语出版股 与培训相伴相生的英语教材、辅导资料及其他英文读物出版,是英语板块的又一红筹股。 从经营方式上看,培训学校与出版商在相互渗透。学校除了收取学费,还开发教材,从出版上获利;出版社则以教材带培训,以此促进发行。但出版商的经营空间并不局限于英语培训市场,在教育界打破了“ 一纲一本”的限制之后,大学英语教材正在成为出版商新的利润增长点,而且其市场比培训学校更宽广。

一项不完全统计表明,全国每年图书总码洋数为370亿元人民币,其中25%以上的出版物是各类型的英文书,有的出版社完全靠吃英文过活。一位行内人士透露,他所在的出版社从别人手里抢到《新概念英语》教材的发行权后,对老版本进行了改头换面,当年一套原价30元的《新概念英语》的身价立时陡增为69元,涨幅超过100%。因此对于许多出版社而言,做多英语绝对是一本万利。

股市游资 由于正规的公立外语教育体系的非实用性以及现代人生存竞争的内动力驱使导致市场的供不应求,促成了民营企业的大有作为,民营企业的创业神话此起彼伏。

更为难得的是英语板块打破了中国股市不允许外国资本进入的惯例。据了解,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英语早已成为他们重要的出口服务项目之一。市场准入制度使美国ELLIS商务英语、华尔街商务英语等知名培训学校分享到了中国英语培训的“大蛋糕”。英孚是一家有着36年历史的世界级私人外语教育机构,进入中国已逾五年,它正在以一种连锁特许经营方式来拓展英语教育业务,目前的加盟者为12家。几乎每天都能在报纸上见到其广告语的华尔街英语学校,“现在她带着二十一世纪的英语学习方法来到了中国”,同时也带来了昂贵的学费。正在此学校学习的王波说,没有万八千的就别想学下来,而且学校的顾问还会告诉你,学得越多,每个级别的钱交得越少,越划算。

■王磊年薪200万,老猫每小时收入1500元

什么样的股民从中获利


1982年考入北大西语系的王磊曾被同时考上国际金融系的同学嘲笑: “学英语有什么用?学好了也就相当于中国人会说中国话,还是没有一技之长。而我们既能学到金融知识,也能把外语练好,国际金融嘛。”看来王磊投资英语这只股票算是白糟蹋钱了。但既然已经被套牢了,就只有硬着头皮挺下去,说不定哪天大盘回升。大学毕业后的王磊,通过托福考试拿到了去美国读书的全额奖学金。老师全部用英语讲课,没问题,听得懂,五年下来,王磊拿到了法学硕士学位,供职于知名律师事务所。现在年薪200万元人民币。而那个曾经嘲笑过他的投资国际金融股的同学,由于金融跟国际似乎都没学透,早已改行去了出版社,编各种与国际金融有关或无关的书去了。

供职于原欧共体翻译中心的老猫,上学时身上经常只有几块钱,可投资英语股后,在憋了8年抛售股票时,她得到了千百倍的回报。在拼命拿下了国际同声传译证书之后,在工作场合她说的话就开始非常值钱了。国际会议同声传译的报酬标准是每小时1500元,由于同声传译的工作强度非常大,大脑需要高速运转,不能出现一丝差错,所以老猫每天的工作时间一般不超过4个小时。即使这样,在有些人还在为晋升职称涨几十块还是百十块钱而烦恼时、在为是不是去外企挣几千块钱而放弃稳定工作而犹豫时,老猫他们那一拨儿的外语人才早已是身价百倍了,作为帮助别人沟通的工具,他们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回报,是真正靠英语股致富的人群。

看着大家纷纷入市,自己也随便买一只吧,反正投资不大,也没期望能赚多少钱,可不知什么时候,大盘一个劲儿地涨,虽说收益不大,但也是意外之财。一些中学老师、英语家教就属于这类散户。一位家长告诉记者: “孩子的英语教师给我打了个电话说:‘你的孩子各方面都非常好,就是英语稍微差一点。我们觉得这孩子是个苗子……我觉得三班的白老师英语很好,你是不是……’我就懂了老师的意思,那就让孩子接受白老师的辅导吧,一个小时80元钱。据说这个价钱绝不是最黑的,但老师们一星期给5名学生上辅导课,每人每小时80元,收入也十分惊人。”

■仅初中英语教师的工资一个月就是3.5亿元人民币

什么样的股民血本无归

1998年来北京的东东在英语方面的投资一直没停过,先是大都会国际英语培训,一个学期两个月,每个学期800元钱。然后是新桥英语,一个学期七周,学费900元,再往后就更过分了,华尔街英语6个级别,两万元人民币,可东东现在的英语是个什么水平呢?看一部带字幕的美国电影,只有约二十句话在字幕的提示下听懂了。去马来西亚玩时,想跟宾馆的服务员要条干净的毛巾,用了足足半小时。她现在对英语股深恶痛绝,只想找一个初入市的毛头小子,将手里剩下的半只股票卖掉,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

相比于个人股,国有股的损失更为惨重,就拿初中教育来说,比较保守地估计,全国7000万中学生,每一个英语老师教两个班,一个班50人,是100个学生,五天四个课时,这7000万学生需要70万个英语老师。一个英语老师一个月工资,按500块钱算,连贫困山区的都平均在内,得需要多少钱呢?

3.5亿元人民币发一个月的工资。可是教出来的学生,除了对付毕业考试外,有几个人能跟外国人聊上10分钟的天?这对个人是时间上的浪费,对于国家来说则是国有资产的浪费。

■中国个体户能到国外教中文吗?显然不能。但外国个体户却可以在中国教英文

今日股评:英语股峥嵘已现,短线操作切勿盲目跟进

按持股票时间的长短,我们把板块中的股民分为长线投资者和短线投资 者。从组成来讲,长线投资者以在学校教育中学习英语的学生为主。他们主要从股票的年终分红中获利。经过逐年配股,他们手中掌握的股票数量会逐渐增多,然而,最终能否通过抛售股票获得高额回报,还将取决于他们对于英语股的运作。如果在持仓过程中,股民能够全面地学习英语,听说读写四面出击,除了英语股外还对其他科技股票有所关注,那么到最后就会获利丰厚。相反,学成哑巴英语或是英语文盲的股民,获利的希望则十分渺茫。

短线投资者经历了在校学习和孜孜不倦的自学两种方式,并且都告失败后,又把期望的目光投向了各种专门的英语培训机构身上,希望通过他们所承诺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一段比较集中的时间里打一场“突击战”,获得英语学习的奇效。相对于长线投资,英语股的短线投资风险更大。一旦被套牢,休想通过平仓斩仓的方法解套,惟一的结局就是被杀得血本无归,再重新开始。

英语股价高、易于圈钱而且入市资格要求低,因此谁都想从中分一杯羹。以英文培训股为例,至今英语培训市场已经吸纳了上至新东方、华尔街、新桥等产值超过亿元的巨头,下至老师不过5人、学生不满10人却仍能自得其乐的小培训班,从业人员除了教授、留学归国人员,也有在校学生。尽管这些班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但其广告如出一辙,都以外籍教师为卖点。然而外教的从业资格却千奇百怪,中国个体户能到国外教中文吗?显然不能。但外国个体户却可以在中国教英文,而且应者如云。于是一面是为外语学习而投入的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另一面却是外语低应用水平的普遍存在,国内的外语教育面临着投入与产出比例极不相称的尴尬局面。

因此对于英语二级市场的散户而言,英语股市场筹资功能强是在“畸形股市结构”下的虚假繁荣,尽管英语大盘一路上扬,却不足以证明英语股市有投资价值。尤其对于众多短线投资者而言,入市之前一定要进行价值定位和技术分析,切不可听信小道消息,盲目建仓。 敬告英语股投资者,本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凭此入市后果自负。


  文化篇


  《圣经》记载,远古时人们的语言、口音都没有分别。人们决定在巴比

伦修一座通天的高塔,来传颂自己的赫赫威名,并作为集合全天下弟兄的标

记,以免分散。因为大家语言相通,同心协力,阶梯式的通天塔修建得挺顺

利,很快就高耸入云。


  上帝是不允许凡人达到自己的高度的。他看到人们这样统一强大,心想,

他们的语言都一样,如果真修成宏伟的通天塔,那以后还有什么事干不成呢?

上帝就离开天国到人间,变乱了人们的语言。人们各自操起不同的语言,感

情无法交流,思想很难统一,就难免出现互相猜疑,各执己见。这就是人类

之间误解的开始,当然这也注定世间要增加一种本属多余的职业——翻译。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如果上帝还在的话,可能又要恐慌了,因为越来越

多的人开始说同一种语言——英语。


  还有人说,这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的人敢不懂其他国家的语言就满世界

转悠,而且一开口就是本国语言,好像世界上每个人都必须懂他们的语言,

这就是美国人,我们称之为话语霸权。


  谁来抵抗英语霸权


  ■不学外语行吗?


  在分析为什么巴黎会在申奥中落败时,有专家说这归咎于法国人的骄傲。

在法国承送的宣传资料中,只有法文的没有英文的,虽然奥运会之父顾拜旦

已经赋予了法语在国际奥委会中与英语相同的地位,然而法国人对英语的漠

视却多少让说英语国家的代表难以接受,这一点即使是奥运之父重生也无能

为力。


  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于是有一个历史教授提了一个很理想化的

说法,就是能不能在2008年奥运会上,以中文为第一语言,结果遭到了与会

人员的反对。国际奥委会只有两种正规的官方语言,法语和英语。


  统计表明,全世界45个国家的官方语言是英语,世界1/3的人讲英语,

75%的电视节目是英语,80%以上的科技信息用英文表达,几乎100%的软件源

代码用英文写成。


  ■号召抵抗英语的论文竟用英文写成


  在泰国某所大学内,有些学生甚至喜欢用英语而不是母语交流,认为这

样更容易表达一些情感。在新加坡、菲律宾、泰国、韩国、印度尼西亚也是

类似的情形。日本大和民族是一个较为保守的民族,许多日本人担心接受英

语会威胁到他们自身的文化认同。日本有学者认为,“日本文化只能用日本

语来表达”。然而有趣的是,这位学者的论文却是用英语发表的。


  在很多国际秩序都由西方人制定的今天,英语全民化已不是简单的语言

问题,而是一个国际秩序的规则问题,是语言的同化和隔离的问题,英语已

经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了,而且确实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一个最简

单的例子,就是印度,印度原来的国力比我们差,但是为什么这两年它越来

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就是因为它在信息产业,在软件方面发展得异乎寻常地

快,有人说是印度的地理位置比较好,它的时差刚好跟美国人的时差接得上,

比如美国人白天工作,晚上休息的时候,印度人刚好白天又上班,如果配合

起来的话,很多工作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运转。但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

是印度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在国际交流方面基本上没有障碍。


  ■语言渗透背后的文化入侵


  “Hi,你好呀!This morning,我们对你的case进行了discuss,我们发

现,这对我们没什么benefit。So,我们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与这件事相关

的所有Project都将被cancel掉。”


  这就是目前中国IT人时髦的、标准的说话方式——普通话夹杂英语单词。


  在外企工作的白领都知道,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建立国际化思维,包括你

的语言表达方式、人际沟通技巧、工作理念、办事规则、礼仪习惯等,一定

要与国际接轨。所以,外企招聘中方雇员后,一般要经过1至3个月的封闭式

的培训,俗称“洗脑”,即:把新员工脑海中不符合国际惯例的中式文化进

行过滤、删除,然后灌输全球通用的商业规则和本公司的企业文化。对于英

语的这种垄断地位,俄罗斯教育部发言人Elena

Ostrovidova一语道破了天机,

“如果不懂英语,你的机会就很有限”。


  在渗透语言的同时,英语文化也在传染世界。


  美国语言学家马提索夫教授说,估计到2050年,在全世界现有6000多种

语言中,将有一半语言消亡。


  在英语席卷全世界的今天,谁能抵挡?在搜寻了世界200多种语言后,人

们把目光落在了法语、华语和西班牙语身上。


  法语 法国是个坚持民族特性的国家。它积极追求世界“多极化”,倡

导文化多元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对法语的独钟。英国有一位著名的历史学

家说过这样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如果有人强迫法国人一层一层地剥掉那些

标志着他们民族特性的外衣,最后剩下的就是他们的语言了。”即便是在巴

黎,这座世界排名第一的国际化都市,如果用英语在街头询问,也难免遇到

无动于衷的面孔。


  但法国人也开始学英语了。


  几年前,希拉克出任总统不久,出访美国时接受CNN专访,便是在翻译的

辅助下,用一口并不流利的英语与美国荧屏大腕拉里金侃侃而谈,成为第一

个用英语接受访谈的法国总统。


  华语 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全球华语市场也备受瞩目,中文已经成为全球

9种主要语言之一。在信息科技方面,华文视窗系统、中文互联网、中文搜寻

网站日渐蓬勃;在电视媒体方面,全球中文频道大量涌现;在语言教学方面,

学习华语作为外语的非汉族语者人数,以及报考中国汉语水平考试人数也急

剧上升,国外也有了汉语的标准考试。


  但有专家预测华语取代英语最少还需50年。同理而言,西班牙语的势力

更加弱小。


  对于英语乃至英语文化的入侵,有专家指出,不必太紧张。因为随着全

球化,英语必将会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通用语言,就如同拉丁语在中世纪的

地位。英语的地位将继续上升,因为它是国际贸易和交往的必不可少的工具。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英语的发展必然就以牺牲其他语言为代价。捍卫我们的

文化和语言的最佳途径,就是推进其在这个全新的世界上繁荣昌盛,而不是

天真地坚持把其隔离起来以使之免受英语的威胁。


  ■一台小巧的掌上电脑,能把你的话同声翻译成英语,我们再不用因学

英语而花费时间金钱,这种设想中的翻译机能否代替英语学习?


  在自然力的努力归于失败之后,有人开始畅想新技术代替英语的可行性。

一个朋友曾充满信心地描述过这样一个前景:未来的某一天,科学家们发明

了一种掌上翻译机,这种小巧玲珑的机器可以在你说话的同时,用英语将内

容传达给对方,价钱贵一点的还能美化你的声音。英语就是一种工具,人类

必将发明一种机器代替这个工具。现在学英语的人是短视,没看到未来的这

种趋势。


  事实上这种替代在实验室中已经部分得到了实现。在中国科学院与

AT&T联手开展的“汉语—英语双向语音翻译系统研究”国际合作项目中,实

验室已经构建成一个虚拟的美国出租车司机。据课题的主要负责人杜利民博

士介绍,该系统虚拟的美国出租汽车驾驶员可根据对说汉语的乘客所讲的话

的识别理解结果,分别以中文文字、汉语语音和英文文字三种形式与乘客打

招呼,答复到目的地的路程、所需时间、价钱,还允许乘客用汉语指示行车

路线和使用车内空调及音响设备等。


  但该项目尚处在起步阶段,其中中文到英文的文字翻译在特定场景下应

用时,虽然能够达意,但离人期待的“雅”还相距甚远。汉语英语转换在语

气、抑扬顿挫等语音表现力方面尚有较大改进余地。最迫切需要改进提高的

是自然口语语音识别技术。至于将语音翻译应用于实际生活还有一段距离。


  对于科学的可实现性,众多的语言学家也提出异议。你能用电脑代替人

脑吗?即使可以你能赶得上这个时代吗?而疯狂英语掌门人李阳的话说得则

更加直接,“把希望寄托在技术身上,不过是人在绝望之后坐以待毙的另一

种表现形式”。看来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科技还没有为我们找

到更方便的交流方式之前,还得捧起英语书,吼叫英语。


  历史篇


  从闭关自守的泱泱大国到街道大妈都能说“HELLO”,中国人学英语可谓

刻苦。用“潮流”两个字来形容中国人之学英语,很恰如其分。这个潮流有

潮起有潮落,有波峰有波谷,但却从未断过,每次潮起都跟中国的一些重大

活动息息相关。


  英语学习的几次狂潮


  七十年代


  ■当美国人不再是“美国鬼子”时,当高考开始需要英语成绩时,第一

轮英语潮淹了过来,英语广播讲座教材成了建国以来最畅销的书


  1972年中美建交后,老百姓不再把美国人与“美国鬼子”画等号了,但

“我是中国人,为什么学A、B、C”的想法还普遍存在,那时小学开设英语课

的只有几个大城市,很多中等城市初中仍未开英语课,《英语900句》的教材

只能在收音机短波中才能听到。后来北京台开设了《业余外语广播讲座》,

一经播出,反响热烈,英语初级班开课时,60万册教材在书店很快被抢购一

空,连续加印三次才满足要求,就连收音机的销量都在猛增。书店的同志回

忆说:“英语广播讲座教材是建国以来最畅销的书,买书的人都快把柜台挤

塌了。”恢复高考后,英语记入高考成绩,在国人当中掀起了小小的英语热

潮,但英语试卷满分仅为70分,其难度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初三水平。


  八十年代


  ■当托福可以圆平民百姓的出国梦时,数千人天没亮就排队去买《每日

英语》讲座的教材,英语成了某些人某阶段的惟一生活


  真正的英语热始于80年代,那时社会办学初现端倪,第一个民办的外语

学校老师是从外交部聘来的,教材用的是Essential

English,是地道的原文

教科书。到了80年代中期,不仅中学把英语纳入课程,小学也纷纷开设英语

课,没有老师就去中学请。1982年中国第一次举办了托福考试(那时考到

500多分就算高分了),当一大批自费留学生,通过托福,凑钱迈进美国大学

校门时,众多的中国学生就从此挤上了一条狂热的学英语之路。1988年10月,

北京台和加拿大国际广播电台联合举办的《每日英语》讲座即将开播的消息

播(刊)出后,北京发行书的第一天,天还没亮就排起了数千人的长队,8万

册教材两日内全部发完。后又加印了30多万册才基本满足了读者需要。


  九十年代初期


  ■英语、日语、俄语……看你像哪国人,就试着用哪国话招呼你,秀水

街的小贩率先走向国际化,不少说哑巴英语的在校大学生甚至说应该到秀水

实习实习。从应试走向民间,实用成了英语潮的推动力


  进入90年代,随着亚运会在北京的举办,英语学习进入了真正的高潮,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至理名言已经渐渐被人们淡忘,代之

而来的是英语学校遍地开花,“口语班”、“听力班”、“强化班”、“速

成班”……随之英语偶像的概念逐渐显露,俞敏洪、李阳、薄冰成了学习英

语的好榜样。有关英语学习的电视、广播节目也是花样翻新,定时定期播出

的教材应有尽有,外文书店的英语词典也由三四种增加到了十几种。


  最值得一提的是民间的英语热,秀水街、三里屯的打工妹、老板们几年

下来都练成了一身硬功夫,不仅可以用英文接待顾客,俄语、日语、韩语也

都不含糊,哪国的客人生意好做,哪国的语言就能马上被掌握。16岁的小静

初中毕业来北京时普通话都说不清楚,在秀水帮老板看摊儿时发现,不能用

英语和老外交流上几句,就做不下来生意,老板也就不会给工资,所以就开

始用蹩脚的英语和老外交流。几句简单的How much? (多少钱?)Too

cheap!(特便宜) Good price!(好价钱),再拿上一个计算器也就把大部

分生意对付下来了。几年过去了,小静的英语早已今非昔比,像真丝的头巾

是用手工签边儿的,衣服上的机绣是按照多少针脚设计的,这些“专业术语”

她全都可以用英文说出来。不少说哑巴英语的在校大学生也对她流利的口语

羡慕不已,甚至说应该到秀水实习实习。


  九十年代中期


  ■高校英语培训班的门前经常被不同档次的汽车塞满,在职读研、晋升

职称,英语无处不在,人们不得不重回学校,接受英语的洗礼


  90年代中期,两股力量掀起了新一轮的英语潮,第一股是新生代留学生。

这些学生的家庭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付在国外学习的费用。为了寻求更好的

发展,第二次留学热潮到来了。目标国不仅仅是美国、加拿大、英国以及后

来的澳大利亚、新西兰都是选择的目标。这时的托福、GRE、雅思对于中国学

生来说已逐渐成为碟中小菜,670分的托福、2200分的GRE、6.5分的雅思比比

皆是,竞争也就更加激烈,为有比别人好的学校、好的机会,只有一条路——

疯狂学英语,比别人成绩更高,直奔满分。


  第二股力量是在职研究生和晋升职称。一大批三四十岁的中年大学毕业

生在工作岗位上已驰骋了十多年,忽然间全都直奔各个名牌高校,或MBA或

IT,在职读研扔掉了近10年的英文成为拿到学位的最大障碍。于是一种新的

培训炙手可热——在职研究生英语培训。某高校可容纳数百人的礼堂一到上

课就人满为患,门前的空地儿上也同样被不同档次的汽车塞得满满的,后来

这种培训被精明的办学者发展成产业。比之稍逊一筹的是为晋升职称准备的

外语培训,虽说四五十岁的人学了英语也未必用得上,但出于职称的考虑,

大家还是争先恐后地扎进了英语课堂。


  二十一世纪


  ■北京市民讲英语活动招聘义务教师,约有1000多人报名,“英语志愿

者”作为一种新人群活跃在普通市民中间,而北京的目标是2008年有10万能

讲熟练英语的志愿者为奥运会服务


  二十一世纪伊始,中国好事不断,即将入世、申奥成功、APEC会议在上

海召开——引发了全民学英语。小学生在“我教爸爸妈妈学英语”活动中被

调动起来,乘出租车经常能听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北京人学英语系

列100句”和“300句”,最大程度地方便出租车司机和上班族的学习。外语

专业的在校大学生轮流值班接听市民关于学习“100句”问题的热线电话,信

息台开设了免费听英语的专线…… 如果说出国热、考研热引起的英语学习都

是理性的,偏狭的,功利目的很明显的话,这股热情没有太多功利色彩,更

多的是自豪感,很多人只为提高英语能力,只为能在洋人如云的盛会上一显

五千年历史的大国风范。


  闲篇


  英语让我们疯狂,让我们致富,让我们沮丧,也让我们快乐,多姿多彩

的生活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


  ■“鼓捣猫呢!”


  我老公家是内蒙古农村的,有一对外国老夫妇到这里住了下来。因为村

里的人无法和他们交流,老夫妇很寂寞,就养了一只猫。一天早上,老夫妇

正梳理猫毛,一个人从旁边过来,冲着俩人说“鼓捣猫呢”。夫妇俩随即冲

着来人说:“Good

morning.”傍晚时分,二人正在把晾在外边的衣服收起来,

路过的一个村民冲着他们说:“鼓捣衣服呢!”二人这回反应很快说:“

Good

evening.”私下里老夫妇俩感叹,合着他们这里的人都会说英语呀!


  ■“俺不来啦!”


  一导游带领一群河南人在国外旅游,晚上回到旅馆,导游对游客们说:

“明天会下雨,要带上雨伞,如果没有雨伞可以在商店买一把。你们知道雨

伞的英文怎么说吗?”一位游客马上答道: “俺不来啦!( umbrella)”


  ■“会说一门外语多重要啊。”


  老鼠妈妈带着孩子们出门,看到了一只猫,小老鼠们吓得直哆嗦,老鼠

妈妈说“不用怕”,随即学了几声狗叫。猫就乖乖地走了,等猫离开后,老

鼠妈妈对小老鼠们说:“你们看,会说一门外语是多么的重要呀!”


  ■大胖子的幻想


  有一个挺有名的个人主页“大胖子的幻想空间”,大胖子的开场白是这

样的:


  大胖子娶了贤惠的 LADY


  而且有了自己可爱的 BABY


  遗憾的是缺乏无尽的 MONEY


  即便如此我整天依然非常 HAPPY


  互联网络这家伙实在让我很 CRAZY


  居然有那么多东东需要去好好 STUDY


  可接下来不得不面对一位强劲的 ENEMY


  那就是要让大胖子的本性不再如此的 LAZY


  “双语混合使用”带来了不同一般的喜剧效果。


  本次选题得到了作家武夫、教育经济学博士狄涛、体育社会学博士易剑

东、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研究室李树峰、中国摄影报马勇等学者的大力支持,

特此感谢


财务会计网—财会人的网上家园!传递正能量,每天学习一点,每天进步一点!
 

0关注

0粉丝

0帖子

排行榜
财务会计网千万份财会资源文档免费下载!
财务会计网—财会人的网上家园!
关注财务会计网微信→传递最新财税资讯、政策解读、考试动态;每天学习一点,每天进步一点!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APP下载

全国服务热线:

0595-86464719

公司地址: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码头过溪100号

运营中心:厦门市湖里区东渡路87号中储粮大厦A栋501室

邮编:362312 Email:cwkjw#cwkjw.com

Copyright   ©2020-2021  Powered by©财务会计网     ( 闽ICP备10208485号-6 )